BMSM测评,禹博心学,禹博材质心学,高考志愿填报,个性化教育,家庭教育指导师,青少年成长规划,家庭教育,家长课程,教育项目加盟,家庭教育顾问,个性化家长课程,性格天赋测试,儿童成长规划
招商热线:

400-088-0767

您的位置:首页 > 新闻聚焦 > 规划资讯 > 亲子教育心得|魏永康天才陨落?是父母家庭教育方法之错?

亲子教育心得|魏永康天才陨落?是父母家庭教育方法之错?

日期:2020-09-09


    13岁上大学,17岁考入中科院,20岁被退学,是谁“谋杀”了天才?

    “我恨不得他死了才好!”被母亲诅咒、被中科院劝退的13岁神童…

    17年后,现在怎样了?
 
    世上最可惜的,莫过于“天才陨落”

    大家还记得曾经的“天才少年”“东方神童”魏永康吗?

    与同龄人相比,他可谓天纵奇才:

    1岁多开始识字;

    2岁掌握一千多个汉字;

    4岁自学完初中课程;

    8岁跳级进入县重点中学

    13岁考入985大学;

    17岁考入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,硕博连读……


 
    可就是这样一位熠熠闪光的神童,却在最好的年纪“陨落”。
 
    20岁那年,他被劝退回家,理由是“生活自理能力太差,知识结构不适应中科院的研究模式。”

     原来,由于生活拮据,信奉“万般皆下品,唯有读书高”的母亲将儿子当成了唯一的希望。
 
    为了让他专心学习,母亲揽下了所有的家务活,包括洗衣做饭、洗脸洗澡、挤牙膏,甚至读到高中还亲自喂饭,大学还住进宿舍陪读。
 
    从小到大,他没有玩具,没有游戏,也没有朋友。


 
    因为怕影响学习,母亲不让他出门,同学想找他玩,也被母亲拒之门外。
 
    进入中科院后,突然脱离母亲的照顾,他的生活“失控”了:

    上课常常迟到、吃饭总是慢吞吞,天热不知脱衣,天冷不懂添衣,房间凌乱、衣着邋遢……

    他不记得考试,不记得写论文,更不会与同学交流、与导师零沟通,因为学业达不到要求,他最终连硕士学位都没有拿到,失去了攻读博士的机会。


 
    听到一直引以为豪的儿子被劝退的消息,母亲崩溃呵斥:

    “这么好的条件不争气你去死!”

    “我恨不得他死了才好。”


 
    被退学回家的魏永康,陷入了深深的自我怀疑,自暴自弃、离家出走,一个多月后身无分文,被警察发现带回了家。
 
    母亲痛定思痛,开始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,带着儿子再次“成长”:手把手地教他洗衣做饭、料理家务,教他照顾瘫痪的父亲。
 
    为了让儿子“走出去”,她请同龄孩子来家里做客,教儿子如何待客、与人交流。
 
    在母亲的引导下,魏永康慢慢走出了封闭的小世界,逐渐融入社会生活。



    17年过去,他成为了一名普通的程序员,和普通人一样结婚生子,如果不提起,没人知道他曾经是个神童。
 
    他被捧上过神坛,又被粗暴地拉了下来。
 
    从天才到凡人,这条路走得异常艰辛,令人唏嘘。
 
    诗人于戈说:

    “为人父母,什么都可以给孩子,唯独对生活的经历,喜怒哀乐、成功挫折,你无法给孩子。”
 
    如果父母学不会放手,你替孩子走过的路,终将成为他爬不上去的深坑。


 
 
    02.生活中,不止一个“魏永康”

    更不止一个“魏永康的母亲”
 
    中国有句谚语叫“爱之深,责之切”很多父母往往容易陶醉在这种“给予”的幸福中,殊不知这又进入另一个极端,变成“替代父母”
 
    一边希望孩子成绩所向披靡,一边却毫无底线的包办孩子的生活。
 
    被养废的孩子,是两代人的悲哀。


 
    五年前,有一则新闻震惊网络:
 
    一位留美双料女博士,因生活能力、社交能力极度缺乏,被企业辞退后无法继续申请签证延期,最终沦落街头,被遣返回京时,随身携带的只有一盒治疗精神分裂的药片。
 
    这位来自大西北的女孩,是一名妥妥的学霸,从初中起就被一路保送,北大毕业后又一路读到博士后。
 
    面对询问,女孩反复说着一句话:“除了学习,我什么都不会。”
 
    其父母也坦言,从不曾让女儿做过任何家务。
 
    现实是残酷的,一个生活不能自理、无法与人交际的成年人,即便是天才学霸,也不会被社会接纳。
 
    每一个无法独立的孩子,背后都有一双不愿离开的手。
 
    爱孩子是本能,但是以爱之名来剥夺孩子成长的独立权利,这种爱就会变成对孩子深深的伤害。
 
 
 
    曾看过一则新闻,河南省罗山县一名23岁的小伙杨锁,神志正常,四肢健全,居然活活饿死在家中。
 
    村民们都说他不是饿死的,而是懒死的。
 
    他懒到什么程度呢?
 
    他懒得工作,在工地干活不到一天就不肯干了;

    他懒得洗衣服,衣服穿脏了就换一件,直到后来身上的衣服都散发恶臭;

    他懒得吃饭,村民给他肉、菜,挂在屋檐上臭了,他也不动手;

    他懒得出门,甚至连大便都不去茅房,而是在堂屋里刨个坑,用土一盖就完事;


 
    杨锁在外找剩饭吃
 
    害死杨锁的真的是懒吗?
 
    不,他是被他亲生父母慢性扼杀致死的,害死他的,正是父母的娇惯。
 
    从小,杨锁的父母就非常疼爱他,他从不走路,8岁的时候都是父母用担子挑着,也从不让他做家务,干农活。
 
    一直泡在父母娇惯中长大的杨锁,父母离世后,他根本没有独立生活的能力,只能在苟且的舒适区里耗尽自己的生命。
 
    网上看过一个短视频:鸟儿在角落里发现一只虫子,令人啼笑皆非的是,小鸟追到虫子跟前,张大着嘴巴,仿佛静止一般杵在那儿,好像等着虫子自己爬进它的嘴巴里。
 
    评论里说:那样子,像极了被父母溺爱的孩子。
 
    被喂惯的小鸟,以为张嘴就能得到食物;被溺爱的孩子,一旦离开父母的保护,便茫然失措。


 
    心理学家曾奇峰在《你不知道的自己》中写道:
 
    “人对独立的需求是非常大的,特别是成长中的孩子,过近的距离,会扼杀孩子的独立性。”

    他总结了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与父母关系过近的危害:

    爱和控制成正比例增长,爱的越多,控制得越厉害;

    丧失独立性,只习惯跟人的近距离关系;

    没有界限感,不容易建立跟他人的关系。
 
    假爱之名,过度包办、过度掌控,将孩子的人生牢牢圈在自己的羽翼之下。
 
    你以为是爱,其实是害。
 
    父母替孩子走的每一步,最后,都会变成了孩子未来的坑。
 
    现在社会上有很多关于啃老的新闻,很多人都在谴责孩子“白眼狼”“不孝”“大逆不道”等,殊不知,每个孩子行为问题的背后,都跟家长的教育息息相关。
 
    正如那句话所说的,父母是根,孩子是果。
 
    很多父母都很疑惑,为什么费尽心思一切都为了孩子,给孩子最好的,孩子却反而不懂得感恩?
 
    难道是我们还不够爱吗?
 
    不,有时候正是因为爱的太满了,没有给予正确的、合适的方式去爱孩子,才会造成悲剧的发生。
 
    毋庸置疑,没有一个父母不希望孩子更好,好的动机却并不代表好的结果。
 
    教育小孩的时候,父母不要因为动机的合法性,就忽略途径的正确性。
 
    事事“亲力亲为”是爱,是担心,可更是“不信任”。
 
    “宠狗上灶,宠子不孝”过度保护孩子,不让孩子受一点苦头的父母,最终都会作茧自缚。

    所以,如何把握关爱孩子的这个度以及找到正确的爱孩子的方式,是家长真正需要学习和做的。
 
    爱的方式如果不对,就会演变为成长中的痛苦。
 
   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,家长需要思考:
 
    什么才是对孩子最好的爱,

    怎么爱孩子才是最正确的,

    孩子最需要的爱是什么。

 
 
    3.有远见的父母都懂得培养孩子独立
 

    在网上看到一组照片,一个三岁的小男孩穿着围裙在收拾碗筷。
 
    发图的网友说,孩子妈妈开了一家小吃店,店外摆了许多桌椅,顾客们吃完之后会留下碗筷餐具。


 
    这时,一个小小的身影就会出现,他甚至还没桌子高,却麻利的收拾着餐具,一次拿不了太多,就多拿几回。
 
    看着懂事的小家伙,网友们纷纷竖起大拇指:小小年纪能吃苦,日后必成大器。


 
    无独有偶,湖北武汉10岁男孩孙博涵的暑期生活也令人称赞。
 
    在假期,孙博涵除了计划学习之外,还给一家人做饭,做各种家务。
 
    一个小时的时间,清炒丝瓜、炒豆角、凉拌黄瓜、西红柿炒蛋到爆炒腰花,从清洗到切配,从爆炒到上桌,全部是由孙博涵和妹妹搭档完成的。


 
    妹妹还说,哥哥做的比妈妈做的还要好吃!
 
    镜头前,孙博涵说,父母很辛苦,自己应该分担一些家务,替父母解忧。
 
    如此有担当的小男子汉,被网友称赞为“最强后浪。”


 
    网上流传一句话:

    任何一个优秀的孩子,都不是横空出世的奇迹,而是有迹可循的因果,它的因,在家庭,它的根,在父母。
 
    著名的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曾提出:“凡是孩子自己能做的,应该让他自己去做,凡是孩子自己能够想的,应该让他自己想。”
 
    今年广受争议的北大考古女孩钟蓉芳在接受采访时,谈起自己的父母忍不住流泪:“谢谢爸妈理解,并支持我的选择。”


 
    她的妈妈在接受采访,能感受到有些局促,但更多的是淡定和从容:“我们都不懂这些,孩子喜欢什么,就让她学什么,我们相信她。”
 
    “我们相信她”短短几个字,多么有力量,又是多么难得。


 
    那个父母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学一个“有钱途”的专业呢?但这位妈妈却把选择的权利完全还给了孩子。
 
    很多人或许会说,那是因为家庭条件不允许,穷人的孩子早当家,的确,我们经常看到一些社会新闻报道关于“富二代”目无法纪,但那仅仅只是个例,真正富有的家庭,教育孩子也有远大格局的。
   
    霍启刚和郭晶晶一直被称之为富豪界的一股“清流”。他们的教育观也早已被奉为教科书式的经典。
 
    不仅让儿女洗车赚零花钱,还带着孩子做公益、义卖筹款、下田插秧、去乡镇卫生所服务探望....
 
    香港首富李嘉诚,对孩子的教育从来不是让孩子享尽荣华富贵,理所应当做“富二代”。
 
    他反其道而行之,对孩子实行放养,让他们学会自立自强。他不用私家车送孩子上学,而是让孩子们自己做电车、巴士,并且要求自己的两个孩子从小就开始做杂工、做侍应生,到高尔夫球场做球童。



    商界大佬董明珠,是身价上亿的女富豪,在《福布斯》亚洲商界权势女性榜排第4名。
 
    即便手握上亿资产,她对儿子仍然很“抠门”。


 
    她只保证儿子吃饱穿暖,至于多余的零花钱,要求儿子自己去挣。
 
    从小学读到大学,她也从未让司机接送过儿子,即使她坐着车在路上看到儿子,也不会让司机停下来叫他上车。
 
    如此以来,儿子也养成了独立的性格。
 
    虽然完全有能力让孩子生活在蜜罐,却狠心常让他们吃苦,敢于放手,训练孩子独立的能力。
 
    因为他们知道:
 
    人这一生,注定要靠自己走完余生,无人可替代。
 
    让孩子吃苦并不是委屈他们,而是让他们学会独立,通过努力赢得尊严,赢得真正想要的东西。
 
    性格和灵魂的独立,才是一个孩子行走世间,最大的实力。
 
    4孩子成长的主要动力,来自和父母的分离
 
   《小别离》中说:世间所有的爱都指向团聚,唯有父母的爱指向别离。
 
    纪录片《人生第一次》中,新学期幼儿园的门口,那一幕幕“惨烈”的离别大戏,曾经看哭了无数人。


 
    被送进幼儿园的孩子,哭天抢地,死死扒着妈妈的衣服,一声声“妈妈……”叫得撕心裂肺。
 
    狠心放手的妈妈,上一秒故作坚强笑看孩子走进教室,下一秒转身,就捂着嘴巴哭了出来。
 
    还有不少父母久久徘徊在教室外面,对着玻璃窗望眼欲穿:
 
    孩子会好好吃饭吗?

    睡觉找妈妈怎么办?

    会不会被别的小朋友欺负……

 
    可当孩子一天天长大,会面向老师对答如流,会站在舞台展露自信,我们终究明白:
 
    蚌只有经历磨砺才能孕育出美丽的珍珠,雄鹰只有在一次次被扔下悬崖的绝境后才能展翅高飞
 
    孩子就在分离的那一刻,长大了,勇敢了……
 
    心理学家武志红曾说:这世界上只有三件事,自己的事,别人的事和老天的事。
 
    这三件事清晰地划分了我们与人相处时应保持的界限。
 
    父母最成功的爱,不是把孩子留在身边,而是对孩子放手,让孩子尽早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从你的生命中分离出去,获得抵抗风雨的能力。
 
    接受分离,就是当他想要自由时,你不会用金丝笼把他套牢;

    坚持放手,就是当他遭遇坎坷时,你不会把坏结果一律承担。
 
    有一句特别美的话,给予孩子最好的爱,是给他一方花园,给他养料和空间,你自由开放,枝繁叶茂,你一枝独秀,孤芳自赏,我都为你鼓掌。
 
    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,终有他们需要到达的彼岸。

    让孩子被爱滋养,不要为爱所伤。
 

 
    最后,跟大家分享一首纪伯伦的《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》:

    你们的孩子,其实不是你们的孩子,

    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。

    你们可以给他们爱,却不可以给他们思想,

    因为他们自己有自己的思想。

    你可以庇护的是他们的身体,

    却不是他们的灵魂。

    因为他们的灵魂属于明天,

    属于你做梦也无法达到的明天。

《更多家庭亲子教育好文


    多元智能测评报告中学习天赋值低的孩子如何培养?


    儿童成长规划|家中孩子撒谎怎么教育?亲子教育干货分享!



    职业生涯规划|先天性格为什么会影响人的一生?深度分析!


    父母教育课程|哭穷式教育的家庭,养不出有格局的孩子?


上一篇:父母教育课程|想让孩子有教养其实是提升... 下一篇:父母课堂|人生中最“至暗”的经历,来自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