日期:2024-03-29
亲爱的身处课程现场的朋友们,如果你们就在其中,请踊跃地举起你们的手,让我看到你们的热情!
昨日,我们围绕一个【模仿型】宝宝在社交场合打招呼的例子展开了热烈的讨论,大家都积极参与,分享了自己的育儿心得。
对于刚刚加入我们大家庭的新学员们来说,面对模仿型孩子的某些表现可能会感到无所适从。
而对于老学员而言,即便已经知晓这些特点,也需要不断地保持警觉和实践,因为育儿的知识与技能就像BMSM报告中展示的某些天赋项一样,如果不加以运用和练习,很可能会出现“用进废退”的现象。
因此,我们在教育孩子的道路上,步伐可以稳扎稳打,但不能停滞不前,更要注重学以致用。
谈到【打招呼】这个问题的解决方案,结合模仿型孩子特有的【慢热】特性,我们需要耐心引导,切忌急于求成。本质上,这不只是训练孩子勇敢自信地与陌生人交往,更是考验和提升家长自身的耐心与理解力。
模仿型孩子的自信和勇气主要源自于家长的接纳、肯定、欣赏、赞美和鼓励。
这些关键步骤在不同性格的家长手中,执行方式和产生的效果也会各有差异。
天下父母无不疼爱自己的孩子,但这份爱首先要基于理解和接纳孩子的个性特点,给予他们真正需要的关爱,而非单纯按照我们个人的想法去“爱”。
受限于线上的交流形式,今天我们只能浅谈如何“接纳”,尤其是如何接纳模仿型孩子的独特性。
我们知道,模仿型孩子在陌生环境中往往显得胆怯,而在家中则可能表现得十分活跃,这种“内外有别”的现象源于外部环境对他们来说可能是陌生和不安全的,而家则是熟悉和安全的港湾。
为此,家长应当理性地认识并接纳孩子的这种“两面性”,而非仅仅靠默念“亲生的”来忍耐。
感性的接纳固然重要,但长期下来,若缺乏理性的理解和引导,不仅会让父母自己感到疲惫,孩子也无法在内心建立起牢固的安全感、自信,严重时甚至可能导致性格分裂。
在这里,我想强调,线上的交流和互动虽然便捷,但无法替代面对面的课堂体验,也无法完整构建系统的教育理念和方法。
为此,强烈建议尚未参加线下课程的家长们,带上孩子的测评报告,积极参与一赋一涵初级人生规划师课程,系统性地学习如何针对孩子的个性特点实施【因材施教】,制定出最适合自家孩子的教育方案。
中级课程即将启动,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告一段落。祝愿大家今天一切顺利,无论是工作、学习还是生活都能充满愉悦!我们明日再见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