日期:2022-02-25
“我的孩子刚上初一,就已经注定了肯定能上北大。”
这段话,是名为“高考战神”的著名教师王金战,在一则演讲中的讲话。
王金战,从教三十余年,带过一个55名学生组成的班。
37人进清华、北大;
10人进英国剑桥大学、牛津大学、美国耶鲁大学等名校。
现任中国科学院大学基础教育研究院执行院长;
美国麻州国际教育的首席顾问。
演讲中,王金战老师提到:
孩子之间差的不是成绩、分数,而是是父母的规划、认知和坚持。
我们总以为名校挑的是孩子,殊不知,挑的都是父母。
01
父母的规划,决定孩子未来
作为一名父亲、教育家,王金战提前就帮助孩子规划、设计未来的方向。
他清楚女儿的智力普通,上北大比较困难,于是研究清华、北大等名校的招生政策。
最终决定让孩子走特长生的道路,并且为女儿选择了一门乐器:中阮(ruǎn)。
图片来源于网络
因为:
中阮既符合清华、北大的招生需求;
也相对冷门,学的人少,竞争没有那么激烈。
重点是,女儿刚上初中,学习任务较少,能有大量的时间学习乐器。
就这样到了高三,王金战同时为女儿报了北大、清华、人大的冬令营。
在这三所学校的专业测试中,女儿都是第一名。后来,女儿如愿考入北大。
或许有人会说:还不是因为王金战本身就是教育专家,要换成一般的父母,这孩子肯定上不了北大。
真的是这样吗?
被英国帝国理工学院、爱丁堡大学、美国伊利诺伊大学等五所世界名校同时录取的雷子昂,他的父母都只是普通的银行职员。
但在孩子的成长上,小雷的父母也是早早地开始计划和准备:
带着儿子四处游历,拓宽他的视野;
发掘、培养儿子的兴趣爱好,寻找孩子身上可以被放大的优势;
支持儿子的选择,让他无后顾之忧地追寻梦想……
多年如一日地运筹帷幕,最终,帮孩子谋划出一条通往成功的道路。
在这个充满竞争的时代,教育也是选择大于努力。
就算自己没有很强的人际关系和经济实力,我们普通父母也可以像王金战一样:
了解内部信息:孩子适合的方向和实际能力;
了解外部信息:升学政策、招生信息、周围孩子的情况...
两者相结合,把孩子的材质跟外界所需相匹配,培养孩子相应的能力,练就出核心竞争力;
甚至像小雷的父母那样,了解孩子的兴趣爱好以及天赋,定制一条独属于自家孩子的路径。
正如谷爱凌母亲的教育方式那样,让女儿全方位发展,尝试一切有趣的东西。
告诉孩子:你要去试一遍,最不好的结果就是你不喜欢,但是万一特别喜欢,那你就是赚了。
台上五分钟,台下十年功。
每一份荣耀背后少不了早期的规划和日复一日的坚持,而规划和坚持,需要父母来帮助孩子完成。
02
父母的思维,是孩子的天花板
演讲中,王金战提到了这样一件事:
当孩子做完作业,让家长签名的时候,就是检验家长智慧的时刻。
有些家长第一时间“找茬”,也就是先挑毛病。
孩子的作文写得好,家长却先找里面有没有错别字,然后又觉得字写得不够好看,反正就是要找到一些缺点。
孩子语文考了100分,数学95分,马上开始质问:“怎么错了这么多?粗心大意的毛病还是改不掉!
别人在朋友圈晒孩子钢琴比赛获奖,一想到自己家孩子:不好好练琴,经常哭闹想放弃,忍不住升起怒火,“为什么我的孩子这么糟糕?”
孩子性格活泼,人缘好,但是成绩一般,经常挖苦孩子,“成绩这么差,人家怎么还愿意跟你玩?”
这类家长生怕一给孩子表扬,孩子就骄傲,却不知道:
指责、批评、找缺点只会让孩子对学习、对自我丧失信心,造成消极的心理暗示,认为自己什么都不行,什么都很差劲,从而厌学、叛逆,甚至破罐子破摔,一蹶不振。
百般挑剔孩子缺点不是好的教育,用心发现孩子的优点,给予正面的激励和反馈才是好的教育。
发明家爱迪生上小学时,把学校新进的教具全给拆了,又装不回去。
气得老师把他的妈妈叫到学校:
“你的儿子太爱拆东西了,你要让他改改这个毛病!”
妈妈却回答:“老师,我观察儿子很久了,他跟别人最大的不同就是喜欢拆东西,你叫他改掉这一点,那我儿子不就跟别人一样了吗?”
正是因为妈妈对爱迪生的了解、欣赏与鼓励,让他得以在一个自由、宽松、支持性的环境中学习和成长。
试想,如果爱迪生的发明天赋被当成调皮捣蛋来看待,这个世界就会缺少一位为人类作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。
一个拥有成长型思维的父母,往往能够把孩子的缺点当成独特的天赋,让孩子顺着优势管道成长!
03
教育真正的起跑线,是父母
许多父母都为孩子沉迷手机短视频、游戏而苦恼不已,总觉得孩子不自律、不听话、难管教。
王金战对此表示:真相其实是父母没有做到言传身教。
我们要求孩子不玩手机,自己却一边葛优躺,一边抱着手机熬夜;
我们要求孩子彬彬有礼,自己却常常大发雷霆,抱怨生活抱怨他人;
我们要求孩子安静阅读,自己却从来不翻一本书,也从不了解孩子在读什么书。
想要地里不长草,最好的办法是在地里种满庄稼;
想让聪明的孩子不折腾,就培养他阅读的习惯。
纵观那些考入名校的孩子,不难发现:
他们的自律和优秀,无一不是始于家长的以身作则,终于日复一日的坚持。
一次,媒体采访重庆一位女儿考上了北大的父亲。
为什么孩子能够那么优秀?这位父亲的回答是:没有刻意培养过。
深入了解才发现,这位父亲的没有培养,不是任其发挥,而是制造和提供良好的学习氛围和学习环境:
女儿1岁起,就给孩子买了很多绘本和书籍;
女儿看不懂,父亲就在一边讲解,再引导孩子自己复述书中的故事。
就这样,日复一日,女儿爱上阅读,养成自律、专注的好习惯。
培养孩子向来没有捷径,需要父母正确的引导、持续的培养。
前苏联教育家克鲁普斯卡亚说过:
“对双亲来说,家庭教育首先是自我教育。”
育儿,先育己;
家教,先自己教。
我们不断学习、探索、规划、设计、坚持,孩子才能受益终生。
父母的言行和眼界,才是孩子真正的起跑线。
越早开始学习科学家庭教育知识,了解孩子的性格特点,清楚知道孩子天赋优势和未来发展方向;
才能为孩子打开更多的门,有更多更好的选择。
《更多家庭教育好文》
家庭教育促进法出台,事关每个家庭,这个证书你必须拥有!
最新!教育部规定:拍题app暂时下线,孩子作业只能靠自己!
育儿秘籍|你试过把孩子当植物养吗?真的很轻松!
天才绝非偶然!普通家长也可以复制的4条教育方法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