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 页
关于我们
公司简介
企业文化
课程体系
咨询体系
优秀合作商
产品中心
BMSM测评
解读师
家长课程
招商合作
合作须知
合作咨询
新闻聚焦
公司动态
规划资讯
大咖讲堂
教育知识
联系我们
招商热线:
400-088-0767
您的位置:
首页
>
教育知识
>
14岁男孩跳楼身亡事件,孩子不会停止爱你,却会停止爱自己!
14岁男孩跳楼身亡事件,孩子不会停止爱你,却会停止爱自己!
日期:2020-11-02
昨天下班的时候,我在公交车站等车,和我一起等车的人很多,其中一对母女的对话引起了我的兴趣:
“你看看你!课堂作业又没做完!每天都是这样。你为什么不像其他同学一样把课堂作业做完?这样子到家我又要跟你讲课堂作业,又要跟你讲老师布置的课后作业。还要陪你弹琴,今天又不知道几点能睡觉了!”
女孩低着头,拿着那张作业纸,不吭声。
“我不是在家里闲着没事做好伐!你看看现在18点半了,我下了班去接你到家已经要19点半!还要做晚饭,还有一堆衣服要洗。你就不能在晚托班里就把作业写完了再回家吗?你爸又一天到晚不管你作业,全靠我管管得好啊?”
车站上一群人都开始转过头去看那个念念叨叨的妈妈
女孩子眼看着就要哭了
我观察着,女孩子大约小学一、二年级的样子,长得很清秀,扎着两个小辫子,穿着运动鞋两只脚一直踩来踩去,手上的那张作业纸从左手换到右手、从右手又换到左手,不知所措的样子。
而那个小女孩的妈妈还在不停地说、不停地说,一直说到公交车来了,上车了她还在说。
“人家给我们让座位了,还不快点谢谢!坐好了正好写作业。你自己拿书包垫在下面写。”
我就站在小女孩和她妈妈坐的两个位置旁边,想看看这个妈妈准备说到什么时候为止。
小女孩和她妈妈坐在公交车倒数第二排靠左边的两个座位。我站在最后两排之间的间隙里,几乎能看到整个车厢里的情况。
坐在后半节车厢里的乘客,都在往小女孩和她妈妈那边看。想必大家都跟我有差不多的想法:这个妈妈也太严格了,让自己的孩子在这样摇晃的车厢里写作业,对眼睛多不好啊!
这个妈妈像是感觉不到周围人异样的眼光异样,照样自顾自地说着:
“你好好写字,会不会?你看看你字歪歪扭扭的样子!明天交作业上去老师又要说你了。”
“记得做完数学作业,回家还要弹琴啊!每天都要弹的知道伐?不然你爸爸又要说什么学琴都是我要给你学的。我可不要听这种话。”
“你今天除了语文作业、数学作业,还有别的作业吗?英语作业做了没有?老师昨天让你们抄写的英语单词你也没写完,今天继续写啊知道吗!”
我的天……
我感觉眼前看到的不是一个小女孩的妈妈,更像是一个凶神恶煞
在这个妈妈嘴里,女儿似乎是一无是处的:作业没写完、字写得歪歪扭扭、弹琴需要妈妈每天提醒、有多少作业自己不知道。时间也不够用,每天都要拖累妈妈不能好好休息。而爸爸在这个家里,似乎是个不存在的存在……
其实,很能理解,众多家长对于孩子教育上本身就会存在很多的焦虑
孩子不好好学习,以后上不了好大学怎么办?
上不了好大学不能有一个好工作怎么办?
不能有一个好工作不能赚大钱怎么办?
家长往往会对孩子寄予很高的期望,看着别人家的孩子都在外面读拼音、学画画、学围棋、学数学,有了“别人家的孩子”这一完美的范本,就会导致家长越看孩子越觉得不满意,希望孩子能更好一点,更完美一点
然而如果我们的这种“发现孩子的不足之处并帮助他完善自己”的初心,逐渐发展成对孩子挑剔、苛刻,甚至是打击的习惯,就会起到相反的作用
可在有些父母的理解里,自己能够看到孩子身上的不足之处并指出来,当然是“为你好!”为了鞭策、激励孩子下次做得更好
可是生活中的许多真实案例告诉我们,挑剔、打击和否定,是无法激发孩子的
即便孩子表面上的行为有所改善,那也是“被逼着”变得优秀,害怕不被爱,而不得不变得优秀,孩子在这种“驱动力”下做出一些迎合家长期望的改变,不仅仅是无法长久,还会对孩子的心理方面造成许多不可磨灭的伤害
比如,前段时间令人痛心的《14岁男孩跳楼身亡事件》
2020年9月17日,武汉市江夏一中,男孩因为玩扑克牌,被请了家长
母亲被请来之后,二话不说,伸手就是一耳光,男孩下意识地抬手挡了挡
母亲说了几句话之后,他站正了,放下了手,大概是被不允许反抗了
母亲伸手又是一耳光,这一次结结实实地打在了男孩的脸上
接下来,母亲又是掐脖子又是戳额头,一边掐一边戳一边骂
母亲离开后,男孩默立了两分钟,突然爬上栏杆,一跃而下……
讲真的,每当有孩子出了类似的事情后,总会有很多人站出来说:
“现在的孩子,真是太脆弱了”
“现在的孩子,心理承受能力不行”
“现在的孩子是怎么了,怎么动不动就跳楼?”
“这孩子,养了十几年打两下就受不了,真是”
“他就这样跳楼了,有没有为他父母想想?真的是太自私了”
有很多的家长,怎样也想不明白:
“我只是骂了他几句而已,我只是打了他几下而已,他为什么就要跳楼自杀啊?”
对啊,只是打两下,只是骂几句,孩子为什么就要自杀呢?
不知道各位家长有没有试过,在百度网上搜索“孩子自杀”的词条,搜索过就会痛心的发现,词条相关新闻的发布时间是1分钟前、22小时前、19小时前、3天前......
北医儿童发展中心,前几年发布过一个数据:
中国每年约有10万青少年自杀身亡,每分钟2人死于自杀,8人自杀未遂
上海的一项调查中显示有24.39%的中小学生曾有一闪而过的“结束自己生命”的想法,认真考虑过该想法的也占到15.23%,有5.85%的孩子曾计划自杀,有1.71%的中小学生自杀未遂
在自杀者的年龄排列中,12岁占第一位(40.3%),其次为14岁(22.7%),11岁和13岁(13.6%)
《中小学生自杀问题现状调查研究》中的数据显示:中小学生的自杀原因中,家庭矛盾占33%,学业压力占26%,师生矛盾占16%,心理问题占10%。
自杀已成为中国18岁以下青少年死亡的第一原因,而且低龄化趋势日渐严重,这一串串看似冰冷的数据,实则是一个个孩子用最为决绝的方式,残酷的告诉我们所有的家长一个真相
他想把命还给你。
说起来,我曾经也有过这样的念头
“你不是给了我生命吗,我还给你”
“活着太累了,这条命还给你吧”
“是不是只要我把命还给你,我们就两清了”
“对不起,我没资格做你的孩子,你对我那么失望,那我把命还给你吧......”
现在仔细回想起来,当时的我,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呢?
是不是源自于他们最喜欢说这样的话呢?
“你的命都是老子的”
“你是我生的,你的命都是我的”
“你的命都是我给的,你有什么权利说不?”
“骂你几声怎么了?你的命都是我的”
“打你几下怎么了?你的命都是我的”
“你的命都是我给的,有什么资格跟我谈自尊?”
“我生了你,供你吃供你穿,你这样不争气,要你有什么用?”
只要反抗,他们就会甩出两句:
“我是你爸。”
“我是你妈。”
这两句话隐藏的潜台词像不像是:
我是你的主人、你的饲养者,你唯一要做的事情,就是听话
尽管现在的我,思想随着年龄的递增更加成熟,也学习了很多的知识来疗愈自己,但当我边回想边写下这篇文章时:
我的喉咙一阵发紧,感觉有东西堵着呼吸不畅;我的手,控制不住的似的微微颤抖;我的心,也仿佛被一双无形的大手狠狠地一把揪住,难以喘息......
其实啊,每一位看到这里的家长,都可以好好想想
你对路人有意见的时候,会一个耳光扇过去吗?
你对同事有意见的时候,会一个耳光扇过去吗?
你对老板有意见的时候,会一个耳光扇过去吗?
为什么呢?是不是因为你知道打别人是要承担责任的
但是我们对孩子有意见的时候,却经常一脚一耳光就飞过去了
为什么会这样呢?
归根结底,就是觉得孩子是自己的私有财物,所以觉得没必要给孩子面子,也没有必要给孩子自尊
是不是说到这里,有些人就会想要反驳说“还不就是现在的孩子心灵太脆弱了,我也是从孩子过来的,我现在不也是好好的么?怎么我就没想着自杀?”
其实啊,仔细回顾一下自己走过的这小半生,是不是也同样发现,当初的棱角已经逐渐被社会、被生活打磨得圆润了,我们知道了价值取舍,知道了忍一时风平浪静,知道了日子还得继续过......
但孩子是不一样的,孩子的世界,爱恨就是一口气,这口气就是,你给我的,我都还给你
直到有一天,他实在忍不了了,就会做出最彻底的报复
很多父母哭天喊地,说孩子怎么这么傻,有什么好赌气的,这样就死,太不值得了
但孩子要的就是这样的结果:跳下去的一刻,他正是因为知道会伤害父母,他要的就是这个结果,用自己的命,来换父母的痛哭流涕,后悔不后悔,根本不是他那个时候想的事
而这也正是很多孩子选择自杀的真正心理
你说:你的命都是我的
他说:可以,想要拿走
一直忍让的孩子,终于以一种最决绝的方式,将自己的年龄永远的定格,完成了精神上的弑母弑父......
在看《愿你慢慢长大》这本书里,作者有这样的一段话:
母亲节那天,看到铺天盖地‘感谢母亲“伟大的母爱”之类的口号时,我只觉得不安甚至难堪
我一直有个不太正确的看法:生孩子是天底下最自私的事情,用别人的生命来完整自己,母亲对孩子的爱,不过是她为生孩子这个选择承担后果而已,谈不上什么伟大
以前我不是母亲的时候不敢说这话,现在终于可以坦然说出来了
甚至,我想,应该被感谢的是孩子,是他们让父母的生命更完整,让他们的虚空有所寄托,让他们体验到生命层层开放的神秘与欣喜,最重要的是,让他们体验到尽情地爱—那是一种自由,不是吗?
能够放下所有戒备去信马由缰地爱,那简直是最大的自由,作为母亲,我感谢你给我这种自由
的确,不是孩子应该感激我们,而是我们应该感激孩子
同样,大学者胡适也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:
“直到今年我自己生了一个儿子,我才想到这个问题上去,我想这个孩子自己并不曾自由主张要生在我家,我们做父母的不征得他的同意,就糊里糊涂地给了他一条生命
……
我们对他只有抱歉,更谈不上“市恩”了
我们糊里糊涂地替社会上添了一个人,这个人将来一生的苦乐祸,将来在社会上的功罪,我们都应该负一部分的责任
说得偏激一点,我们生一个儿子,就好比替他种下了祸根,又替社会种下了祸根
他也许养成坏习惯,做一个短命浪子;他也许更堕落下去,做一个军阀派的走狗
所以我们“教养他”只是为我们自己减轻罪过,只是我们种下祸根之后自己补过弥缝的法子,这可以说是恩典吗?”
“我对他只有抱歉,决不居功,决不市恩,至于我的儿子将来怎样待我,那是他自己的事,我决不期望他报答我的恩,因为我已宣言无恩于他”
世界上没有想自杀的孩子,只有让孩子想自杀的教育
真的不要再说,孩子为什么那么傻,孩子为什么那么脆弱,孩子为什么那么玻璃心,如果你能把孩子当成一个平等的人,今天很多的悲剧都不会发生......
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,总是很容易错误地将打压曲解为锻炼孩子的抗挫能力
很多父母怕孩子被夸奖以后会骄傲自满,担心太保护孩子的心情,会让他们以后面对社会的挫折,不堪一击
所以总是对孩子采取打压的方式,殊不知这份好心却办了坏事
父母的刀子嘴豆腐心,往往到孩子身上的时候,就只剩下刺进心脏的刀子
孩子最直观的感受,更多的是痛不是爱
孩子的生活积极还是负面,全在父母一语之间
本来是好意的关心和在乎,如果因为感情的落脚点放错了,反而会成为刺进孩子心脏上的凶器
因为一句话,它可以软如棉花,刺如针毡
曾看到过这样的一则公益广告:
面对孩子的不足,父母可以指责孩子:
“什么都不能跟人家比,谁像你一样没有用啊”
但也可以选择发掘孩子的优点:
“没有谁能像你一样啊,不用什么都跟人家比”
当孩子考试失误了,父母可以埋怨孩子:
“这题你不是练好几遍,笨得喔”
但也可以再多一点耐心:
“你不笨,是这题得练好几遍喔”
同样的字,只要简单变换一下排列顺序,就会有截然不同的意思,从扎心变得能鼓舞人心
的确,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,我们家长需要看到和让孩子认识到自己不足并完善自我,但这不应该演变成一味的挑剔和否定
比起直接指出孩子的不足而言,更为重要的是能够欣赏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,放大孩子身上的优点,带动其他方面的发展
在孩子犯错或表现不好的时候,能够给予真诚的鼓励,让孩子有自信、有勇气重拾希望,继续努力前行
而我们一赋一涵BMSM【初级人生规划师课程】以了解先天发展规律为基础,以遵循后天发展变化为条件,开创了教育新模式,专注于帮助家长去了解孩子性格的优劣势,有效发挥孩子性格的优势、规避其劣势,帮助家长找到适合孩子的成功方向
在这一堂课上,我们同样见证了千千万万家庭观念的转变,而我们真心希望的只是这一堂初级人生规划师课程,能够真正帮助每一位家长在教育上突破固有认知,成为孩子人生路上的智慧领路人!
写在最后.......
花有重开日,人无再少年,人生好坏只有一次,老去或者死亡都是不可逆的,写这篇文章的意义,也是希望各位家长能够更清楚了解孩子后尽量避免悲剧再次上演,正如我们买的人身意外保险,当然是希望一辈子用不着,变现才好......
《更多家庭亲子教育好文
》
父母课堂|心理健康教育心得体会,家长必须重视孩子心理问题
儿童成长规划|家中孩子撒谎怎么教育?亲子教育干货分享!
父母成长课堂|中国式个性化教育和素质教育才是未来趋势?
一赋一涵BMSM测评|家庭教育理念如何实现对孩子因材施教?
上一篇:父母课堂|教育不能只靠老师?莫言说家庭...
下一篇:如何做高校学生的生涯规划?有没有好的...